close

花葬 (2).jpg

    如果知道環保葬可能並不環保?如果選擇環保葬卻完全不看風水並不妥當?
 
環保葬不環保?
 
    一位朋友近日裡往生,她生前為自己選擇了浪漫美麗的花葬。花葬、樹葬、海葬,都是所謂的環保葬。環保葬在現代似乎慢慢形成一種風潮,周遭的親友只要談論過此事的,發現願意選擇環保葬當成自己歸處的不在少數。有愈來愈多人覺得,死後本來就無知無覺歸於塵土,環保葬既環保又省事,沒有甚麼不好!
 
    我有去參加朋友花葬的葬禮,在陽明山上一處公有的花葬區。是一個約莫二十位左右的親友參加的小型基督教葬禮。由葬區放眼望去,四周環抱著層層疊疊的山頭,山雖近卻不壓迫,視野不錯。花葬區是用鮮花植栽圍繞成一區一區的長方形花圃排鋪在山坡上,朋友的骨灰就倒進花圃裡某一個已深埋土裡的、材質可分解的骨灰盒中。等到骨灰盒自然分解,骨灰也自然回歸大地。不留姓名、不標記位置(由親友自己記下花圃的分區號碼),日後想弔念者,就自行來此區追思,這就是環保葬之一的花葬。
 
    對於環保葬,許多風水學的老師們並不鼓勵。基於對風水的敏感度,我也難免去追究了一下有關環保葬的風水。只是在研究風水時,反而發現一件目前關於環保葬令人咋舌和擔憂之處:現在的環保葬,似乎並不環保!
 
    不甚了解時,以為環保葬是死後自然歸於塵土,非常環保。去蒐集資料詳細認識以後,才知道人的骨灰,根本不能自然溶於土裡。原因在於人的骨頭大部分的成分是磷酸鈣,燒成骨灰以後,這大部分是磷酸鈣的物質儘管埋在土中,不但不會自己分解,遇到水還會結塊,變成一大塊的磷酸鈣物質。這質地硬又不分解的物質,久了反而影響土地植物的生長,因為搶走了植物的生長面積,又因為結塊的物質會阻擋水和陽光,更不利土地的生發。環保葬是主張幾年要翻耕土地一次供給後人使用,卻發現骨灰不溶於土又會結塊,難於翻耕,又產生難處理原先的舊骨灰塊的新問題!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主任黃裕銘教授於2017年6月左右接受《臺灣殯葬資訊網》訪問時表示,遺體火化後的骨灰,主要成分是磷酸鈣,為一種不溶於水,易沉澱的無機物。若整堆藏納於土中,恐會凝結成一團塊,不容易被分解。骨灰在土壤中是可以被「溶磷菌」、「菌根菌」等微生物分解,並由植物的根吸收。只是,土壤中的「溶磷菌」或「菌根菌」的有無、多寡、環境狀況、植物根部的分布情形,都會影響骨灰被分解的速度與數量。黃裕銘主任表示,臺灣各地樹(植)葬區的規劃,包括土壤環境、骨灰埋藏方式、植被種類等等,都會影響骨灰被分解與否或是被分解的速度,這些都應該有專業性規畫,否則骨灰結塊不化問題仍會是難解的困擾。樹(植)葬埋藏骨灰的深度,應該在地面下20-30公分為宜。而骨灰在埋藏時,最好能夠磨細,並拌入土壤,溶磷菌,有機物等,加速骨灰分解。(此段內容摘錄自《臺灣殯葬資訊網》106/06/27文章)
 
    而黃裕銘主任的發表備受重視。所以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於同年(2017年)8月30日在中興大學農業環境科學大樓土壤環境科學系演講廳,召開「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研討會中對於促進骨灰分解,讓環保葬實至名歸,黃裕銘主任更提出幾點專業建議:
 
一、 利用微生物來分解析出骨灰中的磷。諸如溶磷菌、菌根菌,都有助於分解磷酸鈣,析出磷,以便於植物吸收。
 
二、灑葬骨灰時,宜摻入有機材料,以促進上述的微生物生長。因此,灑葬時灑花瓣,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視覺美觀效果,因為花瓣屬於有機物,有助於溶磷菌等微生物孳生。
 
三、骨灰宜淺埋,故穴位不宜太深。愈深層的土壤,其中的微生物就愈不活躍,因為溶磷菌之類的微生物都需要「耗氣」,在空氣不流通的地底深處較難以生存。
 
四、樹葬區植栽,建議種植豆科類的深根性植物。由於豆科植物多能適應貧瘠土壤,且具備深根特性,較容易深入地底穿透骨灰層,一來有助於將根圈微生物帶入骨灰分布區,二來也更容易吸收到從骨灰中分解出的磷。除此之外,根系多、生長快速的植物也很適合種植,例如田菁、玫瑰、香草植物等,不但有利於骨灰分解,還有美化景觀之效。
 
    另亦有幾點提醒:
其一,選購溶磷菌須當心:根據興大所做過的化驗,有些市售產品根本是零菌數的假貨。倘若選購不慎而買到假貨,一點用處也沒有。
 
其二,樹葬擇地須慎選:從業者簡報畫面的案例照片中,明顯可見掘穴時挖出的大土塊,由此可知該葬區土地為排水性差的黏性土壤,此類透氣性差的土質根本不利於微生物生長。
 
其三,澆水不宜過多:根據案例中呈現的步驟,業者係將溶磷菌灑於布滿花瓣的水盆中,再以水瓢舀取一大杓澆灌在穴內的骨灰上,但這種做法會造成土壤過溼,導致空氣不流通,反而害死微生物(因耗氣不足)。
 
    還有因磷酸鈣屬於微鹼性,實不宜選擇土質偏鹼性的土地作為樹葬區。能適應各地區土壤的微生物,其實也不盡相同,所以建議業者最好能與學術單位合作,進行確實的調查評估,以利於環保葬的具體實踐;他也建議樹葬園區最好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溶磷菌等菌種的補充施肥,以利於骨灰更有效分解。(以上內容摘錄自2017年8月30日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紀實)
 
    所以建議讀者們,在考慮為自己或親愛的家人選擇及規劃環保葬的同時,最好一併注意以上專業建議,以免不環保不說,還讓往生親友的骨灰成了千年不化的化石!
 
    也許你會問:變成化石又不會怎麼樣!這就可以討論到風水的範疇了!
 
為何很多風水老師不贊成環保葬?
 
    對於環保葬的骨灰還能不能受到風水地理影響,我搜尋了很多文章。祖先土葬的風水地理會影響後代子孫是因為人生前三魂其中之一的生魂(三魂指靈魂、覺魂、生魂),除非修行高深、業障盡除、不需輪迴之人,否則生魂在死後還會留在屍身旁(稱守屍魂),直至見骨(肉體腐化)才真正脫離。而後代子孫有與祖先的骨、肉相同的DNA,DNA的磁場與周圍環境產生交互作用,所以祖先的墓地若在好能量的地方,子孫能同受感應而得到庇蔭,這是需注意葬地風水會影響後代子孫的原理。也有的說法是墓地會影響後代子孫三代。也有說法是先人的骨骸,需經三個元運共540年,肉體的能量才會轉化不存在。
 
    風水老師們不贊成環保葬的原因歸納一下,大致是認為樹葬者的生魂仍會附在骨灰裡,骨灰被樹根穿透纏繞,如同土葬的骨骸被樹根纏繞,同樣會使祖靈不安、子孫生病;祖先的骨灰物質被樹木吸收,而樹根被踩踏或樹木砍伐折損等仍會影響子孫運勢;祖先的骨灰時時被澆水濡濕,甚至海葬是撒在海水中,猶如祖先骨骸常常泡在水裡,同樣讓子孫健康受損;骨灰屬陰,適合埋在地底,不適合常受日光照耀,除非骨灰是放在家中供奉,才需要找日光充足敞亮的房間安置,降低陰氣對家人的影響。
 
    可是也有說法是說,火葬後的骨灰,其實生魂就不存在了!火葬的骨灰不似土葬的祖先的磁場,會那麼明顯快速的與天地交相感而影響到後代,反而對後代的影響力不大。可是令我不解的是,為甚麼骨灰和骨灰龕還是不能亂擺?世間不乏不按照章法安置骨灰罈,後代子孫受到影響的例子!只能說雖然影響不大,但不是完全沒有。
 
    有人說,如果沒有後代,如同有些佛教高僧也鼓勵環保葬並身體力行,那麼大可為之。但是大部分人是有子孫後代的,所以在環保葬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的同時,我真的認為還是慎重一點好!真的要環保葬,儘可能選擇不會太陰暗、潮濕的地方,能選擇風水好的地方當然更好。但最正解當然是,子孫自己要多行善積德,否則風水並不渡無善之人。另外,若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相信死後將歸於主的懷抱,那麼也可以不用太擔心往生者的靈魂。往生者的信仰,和對死亡的認知,會影響往生者在死後如何感到安寧。
 
    還有最重要的是,既然要樹葬、花葬,就讓祖先的骨灰可以順利分解讓花草樹木吸收,這樣祖先可以成為美麗清香的花朵,或是高聳昂然的大樹,真正變成大自然的一份子。而不是變成一顆被埋在土中,永遠不化的石頭。也讓原先環保的美意,可以真正的被實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江雨娜 的頭像
    江雨娜

    吟遊於柳江細雨

    江雨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