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完阿納絲塔夏系列叢書後,我知道自己將面臨很多思考!
首先,我要確定我思考的方向。我參考了一下書中以及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發現大部分讀完阿納絲塔夏書籍的讀者會有的行動,包括參與詩詞創作、作畫、成為吟遊歌者,更多的是直接身體力行、創造自己的祖傳家園和聚落。我雖然也覺得如果有自己的一公頃土地,也想自己蓋房子、種樹、種花、種菜、挖池塘,建立一個小型的自給自足生態家園。這種生態家園的特色就是不需要特別辛勤的養護,但是需要主人親自的種植、給予關心和親近,家園的動植物們會自己依照季節、特性,開花結果並互相達成一個自然平衡的生態圈,包括遮蔭、授粉、肥料等等都會自動完成。當然前提是主人必須在種植前做好功課,將植物們的位置分配好。創造出自給自足的生態圈是一個很重要的要件,除了土地至少要一公頃大小才足夠外,植物種類的豐富度也要百種以上,包括四季的樹木、灌木叢、花朵、農作物、一般種類的小草和不同的藥草等,不能偏重某些作物的大量種植,否則就會變成人要耗費時間和力氣去照顧植物,這樣就失去祖傳家園的意義。我有想到一個關於祖傳家園很好的宣傳構想,那就是〝提早退休〞的實現。提早退休是現代很多人的夢想,自給自足的小型生態圈祖傳家園可以輕易實現這個夢想,因為一年四季就有現成的水果和農作物的生成,不需再為了糊口奔波勞碌,人們有更多時間進行思考和創作,而要不要將多餘的作物賣錢變現或做成罐頭製品販賣都是個人的選擇。不過我卻不覺得現在就開始經營自己的一公頃土地是個好時機(原因有點複雜故先不提)。反而我發現自己目前自動在思考的問題是〝達成理智和反智的平衡〞上。具體來說,我在想怎麼在現有的環境下,創造天堂家園。而且不只是我自己,而是所有的人。正確地來說,是我生活的這片土地-臺灣-上的所有人。
每個國家的國情和條件都不同。阿納絲塔夏和作者的國家俄羅斯,土地比台灣大的多很多,依照他們的理念,分配給人民一人一公頃都沒問題。可是臺灣,地小人稠,怎麼都不夠分配。我查了一下臺灣的面積,是36,197平方公里,如果不特別再區分土地類型,全部利用的話換算成公頃是有3,619,700公頃(1平方公里=100公頃)。然後,臺灣人口於2021年12月底的官方統計數字為23,375,314人。也就是說,每公頃要分配7個人才可能都分到土地。還有,現有的都市和設施,不可能全部打掉重練,這也不是我的目標。那麼都市的房子該怎麼辦呢?一天,我特地走進都市,望著高樓大廈發呆想很久,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在都市創造天堂家園?可惜最後的結論是,在現有設施不動下是不可能的。因為祖傳生態家園的特色是自給自足,而自給自足的要件是土地至少要一公頃的大小,才足夠成立生態圈。一般都市的綠化滿足不了一公頃的需求和所有動植物需要的照明和活動空間,高樓大廈把日照和風向都強烈地侷限住了!都市也不利蜜蜂等授粉昆蟲的生長。所以這方面的企圖只有作罷!不過,將都市的污染先清除倒是可以先努力的目標。阿納絲塔夏說:「人類在自己身邊製造髒亂後,如果來到乾淨的地方,就會因為他的出現,讓這個地方也變得髒亂。你們必須先清理自己弄髒的地方,如此也會洗掉自身的過錯。」書中也有稍微示範都市可以有的作法,就是在都市和道路旁大量種樹和花草植物,當然也要不再使用會汙染水和空氣的交通工具和化學物品。這樣至少都市的空氣會先改善,甚至可以開始在空氣中吸到以太。
想在都市建立天堂般的祖傳家園的企圖失敗後,我開始想著,要一蹴可及的改變本來就不可能,如果能有一些地方先示範然後成功的話,自然可以吸引更多人也想投入進行創造和改變。可是臺灣寸土寸金,大部分人想求得可安居的幾十坪水泥方塊房子都很難了,何況是一公頃的土地?想著想著,我想到兩個方向,一個是國家出土地,一個是私人的地主出土地。但是要國家和地主願意拿土地給人民建造家園,不可能沒有條件或好處。我回想起書中曾提到的例子,過去俄羅斯擁有土地的地主(忘記是宗教的主教、祭司或是國家的公爵),曾主動給他們的奴僕土地,讓他們耕種和居住,條件是要上交1/10的收成。這樣做的理由,是這些地主們深知,只有讓人認為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土地還可以傳給下一代,才會發自內心給予自己的土地愛心和關注,這樣長出來的果實和作物的滋味是最美好的!於是地主們不但不用再愁食物,還可以吃到滋味最好的東西。也許我們的國家和地主們也可以參考這樣去做。我另外有一個讓地主和人民可以雙贏的想法,人民需要先支付一筆價金給地主來得到想建造祖傳家園的一公頃土地,但土地的價金不能太高,至少不能超過公告地價甚至更低。然後,可以從第2或第3年開始分享一定比例收成的作物給地主(頭幾年的建設和摸索也許來不及生成作物),但必須只分享作物,不能轉換成金錢來支付。耕種土地時,絕不能施用化學肥料和使用農藥。最重要的是,如果這個建設祖傳家園的人想放棄自己的一公頃土地,〝地主必須歸還當初拿到的價金〞,就算土地增值,人民也只拿回當初自己付出的金額。但是如果人民不願放棄土地,除非真的後繼無人,或能證明土地被荒置,沒有實現成立祖傳家園的初衷。否則地主不能強迫買回或強制要人民放棄自己親自耕耘和創造的家園。所謂的祖傳家園,就是可以傳給自己的下一代,繼續居住和創造的空間。
為了這個想法,我也搜尋了一下臺灣國有土地的面積。在一份106年1月10日,行政院的重要政策的報告上,有內容如下:「國有土地分為公用土地及非公用土地,依據104年12月31日的統計數據,公用土地面積218.7萬公頃、非公用土地21.8萬公頃,未登記視為國有土地為10.5萬公頃,合計國有土地總面積為251萬公頃,占臺灣地區土地總面積360.1萬公頃的69.7%。」顯示非公用土地和未登記土地至少有32萬公頃。而用地類型是包括「國土保安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建築用地、農林漁牧用地、國家公園區」。這份報告是有關於推動「加強國有不動產活化運用計畫」,所以,讓人民用來建設祖傳家園的想法剛好很適合活用土地的國家政策啊!一開始,只要從32萬公頃的土地中挑出可以試行〝天堂祖傳家園計畫”的100公頃土地就好,這應該不難。這100公頃除了一公頃一個祖傳家園外,還可以分成每15~30公頃的小塊聚落在各處試行,也就是說,讓每15~30個祖傳家園形成一個聚落。這些聚落會因為種植大量的樹木,形成氧氣、以太的提供及淨化空氣污染的助力,國家還省了改善空汙、環境汙染和美化環境要花費的財力、物力。國家也可以在聚落周圍建設成觀光景點及祖傳家園的作物和創作作品的販賣區,因為天堂祖傳家園將非常美麗,人們也自然會有很多創作。但是聚落和家園內部不開放參觀,以免打擾人民的生活。觀光景點販賣區的收益國家也可以抽成,然後跟私人地主一樣,人民要先繳一筆費用給國家才能擁有1公頃的土地進行創造,也要分享一定比例作物給國家,同樣不能施用化學肥料和使用農藥。當然若放棄土地時,國家也要歸還費用給人民。還有一個重點是,國家要讓來建設天堂祖傳家園的人免稅。其實這跟現行政策也沒有衝突,因為農民生產初級農產品本來就不需繳營業稅及所得稅。
一般來說,若以正確的方式建設祖傳家園,就不需擔心盜採和壞人入侵的問題,因為動植物的能量會像結界一般,形成能保護主人的家族的防護力量。水果也是,如果是被盜採,則會變得難吃甚至是有毒。而且通常想建設祖傳家園的人,不會有什麼身外之物會囤積,來引人犯罪。住在祖傳家園的人也不太會生病,因為植物們會了解家族成員的身體,給予最適合成員體質和能治病的成份和元素。人們吃到的也是最新鮮、營養和能量最高的食物。
這個〝天堂祖傳家園聚落〞的構想雖然很簡略粗糙,似乎也不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要大方向、大原則不變,細節都可以再建構和討論,其實很多構想也是來自於書中的示範。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個要設想的議題,是要追求天然、自由的教育,還是能找到一個中和方式,例如在家自學,再考學力測驗,或是先讓孩子繼續跟隨現有教育體系和模式,都是可以再思考。還有水電、瓦斯的部分,會希望祖傳家園的人們儘量不要用電,就跟著太陽作息,或設法使用無汙染和不需費用的能源。水的部分需要用不需費用的天然河水、雨水或地下水,但是有鑑於目前普遍存在水汙染,所以一開始應該需要淨水的處理再使用,有些石頭和木炭就可以達到淨水的效果。然後慢慢的,生態家園會自然起到中和土壤酸鹼值和淨化土壤及水質的效果,大自然有自我復原的能力,人們就可以開始喝到乾淨的活水。食物吃的是素食及天然的食物,所以也儘量可以不用到瓦斯。水、電、瓦斯的部分可能會讓人望而生畏,這部分對大部分現代人來說確實需要調適,但不可能做不到,畢竟至少數千年來的人類生活原本也沒有這些。擁有這個構想的起因是想起到帶頭示範的作用。因為如果沒有讓人親眼看到完美的生活,就很難有想望、想主動做出改變。我知道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方式,已經在創造自己的祖傳家園,大多都是用自己購地再開始創造的方式。但是這些力量太零散了,助力也太少。如果有國家政策上的幫助,甚至地主跟人民之間也要受政策的約束,還有聚落家庭間的互相幫助,這個夢想會實現得更完美。
你覺得如何呢?想提早退休嗎?
另外附上之前有關於創造祖傳家園的筆記給讀者做為參考:
《在現實社會打造天堂家園》
*讓每個人擁有1公頃的土地。必要時可以立法。
*可以用種樹和灌木叢的方式來製造圍籬。
*拿四分之三或一半的土地來種森林,種植各式各樣的樹木。
*用灌木或樹苗做成動物的圍欄。
*在菜園裡,挖出數百平方公尺大的淺池塘。
*在森林的樹木之間要種覆盆子和醋栗,森林邊緣種草莓。
*等森林的樹木長大一點後,可以在森林中放3個給蜜蜂的空心木桶。
其餘的土地可自由設計,包括參考植物的日照需求、風向以利授粉的需求、水的需求等來決定植物的配置,還有房屋、廁所的配置,另可搭建涼亭等個人想要的附屬設施。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